 沙孟海(1900—1992) 原名文若,鄞州塘溪沙村人,家中五兄弟排行老大。二十世纪书坛泰斗,于语言文字、文史、考古、书法、篆刻等均深有研究。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、浙江美术学院教授、西泠印社社长、西泠书画院院长、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 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:“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,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,达力可扛鼎境界者,要数康有为、于右任、李志敏、沙孟海等几人。” 说起沙孟海的书法作品,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。宁波电视台大门口的五个烫金大字就是沙孟海的手笔,它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宁波电视台成立的时候,由当时在病榻上的沙孟海挥笔题写的。  在鄞州区塘溪镇的沙氏故居,一幅幅老照片,一件件身前遗物,讲述着沙孟海传奇的人生历程。  沙孟海少时家境窘迫,父亲要供他这个长子读书已经相当艰难,无力再供其他四个儿子读书。后来,几个弟弟接连辍了学,作为长兄,沙孟海对兄弟辍学有一种强烈的负疚感。  1919年,他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毕业,就立刻找了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,到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赚钱。等到稍微有了点经济基础,他就把弟弟们一个个接到外地读书。先是二弟文求,再是三弟文汉,再是四弟文威。 至1926年,除了年岁尚幼的五弟沙文度,其余三个兄弟都已出外读书。二弟文求高中毕业后先考入上海大学,后来文求想要转学复旦大学物理系,尽管复旦学费昂贵,沙孟海仍毫不犹豫地支持弟弟实现了自己的意愿。  困厄的家境迫使年轻的书法家通宵达旦地拼命,过起了鬻文卖字的生涯。当时上海滩仕宦商贸每遇婚丧寿宴,多喜欢馈赠书画艺术品,雅而不俗。 那阵他的书法在上海滩已经有点名气了,又只有二十几岁,出手快,有急需赶时间的活计,人们总喜欢找他,生意日渐红火。这种鬻文卖字度日的清贫生活,沙孟海觉得不足言道,他只希望自己的四个兄弟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,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。 自己的生活清苦,但能尽到做大哥的义务,他心满意足。这段卖字的生活,也让他的书法技艺得到了迅速提升。  在大哥沙孟海的关怀下,他的四个弟弟渐渐长大,并且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。 老二沙文求是大革命期的广州市委秘书长,广州起义时与陈铁军烈士一起壮烈牺牲。  老三沙文汉是共产国际的地下工作斗士,长期从事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,“重庆号”起义、第二舰队起义都倾注了他的心血,解放后出任新中国浙江省第一任省长。  老四沙文威是李克农、潘汉年手下的谍海干才,以国民党专员的身份在国民党宫垒中隐匿了十八年,利用沙孟海的掩护为革命做了许多贡献。  从小受到兄长们革命思想熏陶的五弟沙文度,最终也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宣传工作。 
1949年,新中国成立。沙孟海摆脱了国名党当局的纠缠,拒绝去台湾,并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教授、杭州西泠印社社长、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位,平日里沙孟海几乎每日笔耕不止,尤勤于著述,焕发了他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高峰。

宁波市四眼碶小学的周子艺同学 讲述长兄如父显担当,书海漫步扬美名——书坛泰斗沙孟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