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梅调鼎(1839--1906年) 梅调鼎,宁波慈城人,字友竹,生于清代道光年间。他饱读诗书,满腹经纶,却终生不求仕途;他更是一位被誉为“清代王羲之”的宁波籍书法家。  梅调鼎自小便勤奋刻苦,小小年纪就考取了秀才,但在参加乡试时,因为不肯用死气沉沉的“馆阁体”书写考卷,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。这对一个读书人来说,是致命的打击。 梅调鼎极有骨气,他没有沉沦,而是发愤练习书法,向当时盛行的“馆阁体“发起了挑战。数十年如一日,他潜心钻研,日日苦练,终于成为名震浙东的大书法家。 当梅调鼎壮年之时,他的书法已声扬浙东,人们也开始纷纷收藏他的作品。据记载,当时的浙东曾出现“为求友竹字,愿出万两银”的盛况。  但是,梅调鼎却不愿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别人哄抬的商品,他更不愿将自己的笔墨成为别人交易的“筹码”。于是,梅调鼎一律拒绝向他求字的大小官员,他在家门口贴了一副“谈笑无鸿儒,往来皆白丁”的对联,意思就是他梅某人只和平民百姓来往,你们这些达官贵人还是止步吧!  但还是有官员千方百计想叫梅调鼎为其写一幅字,作为礼物送给京城的军机大臣李鸿章,于是就派人带了重金来向梅调鼎求字,没想到连梅家大门都跨不进,不死心,而后他又拜托了梅调鼎的好友钱清出面求字,钱清深知梅调鼎秉性,如果直接告诉他是为军机大臣求字,他肯定会拒绝,于是就假装说书房缺一幅对联,想让好友赠送一幅。  梅调鼎见好友相求,二话不说,拿来笔墨,上联下联一气呵成,求字之事就要大功告成了,钱清暗暗欢喜。没想到梅调鼎在落款时看出了这幅对联的奥秘。那下联中竟有李鸿章的字号“少荃”两字,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好友书房缺字是假,替官僚求字是真。梅调鼎不露声色,在落款时故意将墨汁点点滴落于下联上,作品报废,他顺手将上下联都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,任凭钱清再三恳求,都不肯再写,于是求字的事就此落空。  梅调鼎虽然拒绝达官显贵求字,却乐为一般人家书写对联、扇面,老百姓若要请梅调鼎写字,最好多备些纸张,因为他一挥百挥,必待自己满意方肯交件,因为如此,阿育王寺山门的“八吉祥地”四字,梅调鼎足足写了三年多才完成。 一介布衣,一身傲骨,他清瘦,他挺拔,他提笔挥毫,他愿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“竹历岁寒苦,颜色不改常,荣华世所慕,淡薄谁肯尝。”这是梅调鼎的晚年诗,也是他梅骨竹心的一生最好的诠释。 宁波慈溪南门小学的何悠然同学
讲述《梅骨竹心品自高——梅调鼎》的故事。
|